美国空军研究实验室(AFRL)近日宣布,将于今年12月在新墨西哥州怀特桑兹试验场试射一款全新的高超音速导弹,代号“愤怒的乌龟”(Angry Turtle)。这个名字一经公布,立刻引发外界一片哗然——乌龟给人的印象是慢吞吞的动物,哪怕“愤怒”了,也似乎与“高超音速”毫不相干。如此命名,不仅显得反常,更像是一种自嘲。
细想之下,这个名字倒也颇为贴切。毕竟在高超音速武器竞赛中,美国确实已经被中俄两国甩在后头许久。二十多年烧掉数十亿美元,美军手里仍没有一款真正能投入实战的高超音速武器。面对这一尴尬现状,也许“愤怒的乌龟”正是他们无奈的幽默。
早在2000年代初,五角大楼就启动了多个高超音速项目——从“猎鹰计划”到“高超音速滑翔飞行器”,再到“先进高超音速武器”,名目一个比一个响亮,预算一轮高过一轮。但结果却让人大跌眼镜。
2011年,HTV-2滑翔飞行器在试射中升空不到几分钟便彻底失联,残骸下落不明。2021年,美陆军与海军在阿拉斯加联合试射时,助推器甚至没能点火,导弹压根没飞起来。试验失败次数之多,让五角大楼后来都懒得解释,只用一句“未达到预期目标”草草带过。钱花得如流水,报告堆成小山,却始终造不出能上战场的高超音速导弹。
对比之下,俄罗斯与中国在这一领域的进展堪称“降维打击”。
俄罗斯的“匕首”导弹已多次在乌克兰战场使用,最高飞行速度达到10马赫,乌方的防空系统几乎束手无策。与此同时,俄军的“锆石”巡航导弹也已部署部队,可从舰艇发射,飞行速度达8至9马赫,成为俄罗斯海上打击的利器。
而中国的进度更是令美方焦虑。早在2019年国庆阅兵上,东风-17高超音速导弹首次公开亮相,以超过10马赫的飞行速度、两千公里以上的射程震惊世界。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,中国在2025年“九三阅兵”中展示了包括长剑-1000、鹰击-17、鹰击-19、鹰击-20、鹰击-21以及东风-26D在内的多型高超音速导弹,从陆射到空射、舰射乃至潜射,几乎覆盖所有作战平台。可以说,中国在高超音速武器体系上已经形成完整链条,而美国至今仍在实验阶段。
面对中俄的迅速突破,美国终于放下身段,选择了务实路线。AFRL负责人坦言:“过去那些高超音速项目太烧钱,一枚导弹动辄上千万美元,成本高得离谱。”
因此,“愤怒的乌龟”项目不再追求“一步登天”,而是转向“能飞、好造、低成本”的路线。该导弹搭载德雷珀公司研发的液体火箭发动机,以煤油和过氧化氢为燃料,不需要低温储存装置,大幅降低维护成本。更关键的是,其60%以上零部件采用3D打印技术,生产速度快、制造成本低,堪称“经济型高超音速武器”。
据介绍,首次试飞计划目标仅为2马赫,未来版本才会提升到4至5马赫。对比中俄动辄10马赫以上的性能,美军这款导弹速度确实不算高,但对他们而言,能先飞起来就算成功。
试飞地点选择在怀特桑兹并非偶然。1945年,人类第一颗原子弹就在此地引爆,从那一刻起,世界进入核时代。而如今,美军将新一代导弹项目的首次试射也放在这里,显然希望借这一象征性地点,祈求能重现“技术突破”的历史时刻。
不过,这场试射成败仍是未知数。军事专家指出,“愤怒的乌龟”仍处于验证阶段,即便成功升空,也距离真正列装还有漫长过程。而若这次再次失败,美国在高超音速领域的信誉与信心恐将跌入谷底。
在全球军备竞赛中,美国曾是领跑者,如今却不得不追赶。无论是东风-17的量产部署,还是“锆石”的海基应用,都让美军深感压力。更令其不安的是,这些导弹不仅速度快、射程远,还具备复杂的机动飞行轨迹,使传统反导系统几乎失效。
因此,“愤怒的乌龟”虽然名字诙谐,却肩负着沉重使命。它不仅是一次技术试验,更是美国在高超音速领域“止跌企稳”的最后努力。若这次仍以失败收场,美军或将被迫在这一战略前沿承认长期落后于中俄。
在怀特桑兹的沙漠上,美军的“愤怒的乌龟”即将起飞。它能否飞出尴尬、摆脱落后,或只是再添一页失败的实验记录?结果也许很快就会揭晓。
海信证券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